当前位置:首页 >> 协会发布 >> 内容

“上海时刻” 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6日19小时01分24秒; | 来源:中国晚报网



针对短视频平台建设中技术人才缺乏的现状,新民晚报进行了一项“脑洞大 开”的体制改革:将新媒体部门势单力薄的视频组,与实力雄厚的摄影美术 部合并,整合为视频摄影部,并以此为牵引,设立视频栏目制片人制度,建 立记者编辑视频产品首发制度,组建具有浓郁上海特色的短视频矩阵,迅速 产生了广泛影响,形成了品牌效应。

朱国顺

2018 年 10 月 26 日,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倒计时 10 天。就在这一天,内地历史最悠久的 媒体——新民晚报,推出最新视频平台“上海时刻”。这 既是上海媒体迎接首届进博会的典仪之作,也是新民晚 报视频矩阵正式亮相,标志着一张将近 90 年历史的报纸, 正在以青春的力量,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为什么是“上海时刻”?

以时间为刻度来记录“上海时刻”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是国家的决 策,是中国对外开放决心的宣示。从历史的纬度来看, 这也是世界城市迭代发展,进入到“上海时刻”的必然。 进入 2018 年,上海已是地球上一颗闪亮的“东方 明珠”。上海是世界进出口货物最繁盛的城市,中国 28%、世界 3.4% 的进出口货物通过上海流动 ;每年有 超过 1 亿人从上海起飞或者降落,是世界航空客流量位 居第四的城市 ;在世界超级大都市中,上海位居前五, 无论是 GDP 总量、金融力量以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 力,都是如此。特别是,在城市的作用与功能上,上海 正在越来越多地体现出独特的领先者作用。在排名前列 的世界超级城市中,上海是发展速度最快的 ;在城市功 能的辐射上,上海是潜力最大的。举办面向世界的进口 博览会,上海的独特地位起着重要作用 :具有足够广泛 的世界性影响力、鲜明的城市开放特质、极为便利的进出境通道等等。

某种意义上说,上海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典型。记录下上海变化发展的历史,也是在镌刻中国发展 进步的历史。

“以时间为刻度,记录上海的变化与发展 ;以上海 的视角,刻录中国的进步与复兴。”这就是新民晚报视 频平台“上海时刻”的初衷。 

短视频是移动传播迭代发展的产物,有着独特的传 播优势和广泛的市场受众。打造上海特色、上海视角的 短视频平台,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某种意义上说,当 城市迭代进入到“上海时刻”,越是上海的,就越是中 国的、越是世界的。记录“上海时刻”,有图有真相的 视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特别是当媒体融合进入到短视 频异军突起的时刻。 

“时刻”力量来源于改革活力

 “上海时刻”的设想和布局是正确的,但是困难和 障碍同样是巨大的。起步之初,没有什么可以借力的支 撑点。跟很多平面媒体一样,报纸采编与视频生产,是 “两股道上跑的车”,没有多少合拍的地方,做视频是标 准的“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但是既然决定了出发,那 就只有风雨兼程。 

短视频平台建设对于绝大多数传统媒体来说,最大的 难题之一,是技术人才的缺乏。习惯于电脑码字的采编人员,与视频作品的拍摄者和 制作者,中间有着不小 的距离。

难题摆在前面, 出路究竟在何方?

这有点像改革开放 之初小岗村的情景。生 产方式已经明显不适应 生产力的发展,唯一的 出路就是要从体制机制 的改革上,寻找提升生 产力的突破口。媒体融 合进入到视频发展这个 “风口”,突破的方向依 然在于改革。 

即将迎来 90 岁生 日的新民晚报,推进媒 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依 然是青春勃发。视频生 产和制作人员缺乏,按 照线性思维,解决这个 难题无外乎两种方式, 一是市场招聘更多技术 人员,另一个是加紧培 训采编人员成为懂技术 的人员。但这两种方式, 都“远水救不了近火”。 市场招聘且不说有无这 么多合适人才“嗷嗷待聘”,即使聘来也得检验“三观” 是否正确。自己培养,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有没有跨越式思维?

奇迹的出现,常常在于“脑洞大开”。新民晚报作 为内地历史最悠久的媒体,有一个巨大优势,那就是拥 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摄影记者队伍。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 席、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都出自新民晚报美术摄影部。 从视频生产的特质与原理来说,摄影记者与摄像记者, 中间只是隔着薄薄的一张纸。

理清了这样一层逻辑关系,面对这张薄纸,改革的 路径就清晰了 :突破口就是捅破这张纸。

为了在媒体融合一日千里的态势下,迅速提升视频 生产制作的能力,新民晚报进行了一项“脑洞大开”的 体制改革,将新媒体部门原先势单力薄的视频组,与实 力雄厚的摄影美术部合并,整合为视频摄影部。

在这样的整合中, 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 释放。各位身手不凡 的摄影大咖,本就有 着精到的视觉画面感 觉,很快就转型成为 摄影摄像两栖高手; 视频组的技术人员在 大咖们的熏陶下,也 很 快 就 从 技 术 高 手, 转型成为了新闻视频 的能手。

1+1 的实际效果, 远远大于 2。这颇有点 像当年,刘备找到了 诸葛亮。

以视频摄影部组 建为牵引,新民晚报 进一步在全报系各单 位各中心各部门,迅 速推开了一系列改革 举措。设立视频栏目 制片人制度,建立记 者编辑视频产品首发 制度,组建具有浓郁 上海特色的短视频矩 阵,并迅速产生了广 泛影响,形成了短视 频生产品牌效应。

好钢用在刀刃上

好钢用在刀刃上。体制机制改革带来的迸发活力, 要体现在最重要与关键的报道中。 

“上海时刻”选择在进博会倒计时 10 天的时候推出, 一个重要考虑,就是要让改革带来的创新活力,在首届 进博会报道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这是排兵之道,更是用兵之要。 

新民晚报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带来的叠加效应,充分 用好视频生产能力提高所带来的成果,使得接下来重要 的进博会报道,“可看度”更高、“显示度”更强。 

从 10 月 26 日“上海时刻”正式上线,到进博会闭 幕后的 11 月 11 日,新民晚报视频摄影部刊发进博会照 片 216 张,独家制作短视频 120 条,融媒体报道覆盖人群达 425 万,这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进博会报道中,子栏目《上海时刻·十分上海》, 经过精心策划准备,以 10 分钟为一集,连续制作了五集 专题片,进博会方方面面的工作得到最好呈现。特别是 《50 展商·50 期待》那一集,在各国参展商中,选择了 50 位著名企业代表,请他们谈对进博会的期待与祝愿。 视频发布后,这些企业代表的期盼,很快就成为所有参 展企业的共同期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为进博会营造 了浓厚的氛围。进博会主办方每天将这部作品在主屏幕 和周边公共显示屏上反复播放,成为进博会最重要的宣 传片之一。 至今,以 10 分钟节目生动深度反映上海发展特色 的《上海时刻·十分上海》,已制作 30 多集,均得到了 各界高度评价,单集播放数最高达 90 多万,成为主流 媒体融合发展的亮点。 随着“上海时刻”的推出,新民晚报从习以为常的 纸质、平面媒体,延伸为全方位、“形神兼备”的全息传播。 2018 年是改革开放 40 周年纪念。为了更好体现中 国的巨大变化,新民晚报选择著名的 318 国道为样本, 派出 20 多位记者,沿两侧 10 个典型城市深入采访,记 录下它们发生的变迁,反映 40 年来的变化发展。 报道团队从上海人民广场的 318 国道起点出发,一 路向西,直抵西藏日喀则,一个月的时间,风雨兼程 5300 多公里。每个报道团队都配备了无人机、稳定器 等装备,在每一个重要地点、在每一个历史标志前面, 新民晚报都留下了珍贵的视频影像。在这组题为《康庄 大道 40 年》的专题报道中,新民晚报不仅用 24 个整版 的文字,记录下这条中国最长国道的变化与发展,更以 100 多 G 的视频,留下了 40 年变迁最珍贵的实时影像。 “以上海的视角,刻录中国的进步与复兴。”

宝剑锋从磨砺出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迭代发展成为主流媒体 融合转型的重要方式。在整体框架基本稳定的情况下, 根据媒体融合需要和新媒体传播特点,不断改革和调整 内容生产方式,形成适应新型传播需求的迭代工作模式, 推动媒体融合向更高水平进军,大大加强了互联网时代 专业化、垂直化内容生产能力,使得主流舆论的传播更 加精准有效。 新民晚报组建视频摄影部和推出“上海时刻”视频 平台,主要目标也是如此。要通过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 着力提升互联网时代专业化、垂直化内容生产力,取得 更加精准有效的传播效果。“上海时刻”半年多来的实践表明,这样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从 2018 年 11 月开始,视频摄影部每月生产的视频 作品数量,都超过了 200 条,是上年同期的 3 倍以上, 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极大提升了生产能力。摄影记 者、视频记者“一专多能”,文字记者、文字编辑“三 栖全能”的局面正在形成。 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闻风而动、遇 雪出发”的快速反应机制, “一次采集、多元产出”的 高效生产机制,“互联沟通、及时反馈”的全息服务机制。 显性的结果就是,好栏目层出不穷,好作品源源不断。 在“上海时刻”视频平台上,陆续开设了《街摄》《见 所未见》《花视界》《上海潮店》《东看台》《三分·天下》 《上海歆克勒》等一系列新栏目,与原有的《十分上海》 《后街小店》等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见所未见》以生活中大家关注的事件、信息为切 入点,深度解读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图有视频有真 相,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和传播力,贴合互联网时代传播 需求。《上海潮店》则深入挖掘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领 风气之先的优势,选择具有现代流行特色的“潮店”做 视频专题,可看性很强,也生动反映了“魔都”上海的 活力与奇妙。 作为报社内容生产主力军的报纸编辑部,独家优 势就是对当天国内外新闻事件了如指掌。以报纸编辑 部为主体,推出了具有互联网传播特色的栏目《三分·天 下》。栏目以资深编辑为主持,请当天有关重要新闻的 当事记者一起出镜,用 3 分钟时间,深度解读重要新 闻的幕后故事,很受用户欢迎,也使得媒体融合有了 更好的路径。 “老克勒”,是上海人对时尚人物的昵称。在打响上 海“四大品牌”的形势下,“上海时刻”根据新媒体传 播特点,创造了一个新型时尚人物“新克勒”的人设, 以体验式报道方式,来反映上海的时尚风采。这个栏目 借用首席记者刘歆的名字谐音,叫做《上海歆克勒》, 让受众在体验式报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魔都”魅力。 首篇报道借助 F1 大奖赛第 1000 站在上海举行的契机, 推出《F1 车王也是从这里起步》报道,深受欢迎。5 月份, “上海时刻”面向所有视频爱好者,推出拍客平台,进 一步增强与受众的互动,进一步提升视频平台影响力。 “上海时刻”的诞生,是新民晚报在传统媒体向“全 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转型的一次探索。 新闻在路上,融合在路上。

(作者系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



CNENEWS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