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内容

一群汉子与三公里路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30日10小时24分33秒 | 来源:重庆晚报


11年前一人捐款50万元修建3公里路 几年间还有3人捐款8万元修固这条路 今年又有一人捐款35万元安装56盏路灯

56盏太阳能路灯安装在3公里路段

重庆晚报讯 昨日上午9时许,长寿区海棠镇古林村垭口湾居民新村,锣鼓声、欢笑声不断。上午11时许,公路两旁,村民们点燃早就准备好的烟花爆竹。

现场,上百村民个个像过节一般。他们每个人脸上喜气洋洋。爆竹声、歌舞声久久回荡在小小的山村里。

是谁家有喜事?村民们摇摇头,又点点头:是喜事,但不是哪一户的喜事,这是村里所有人的大喜事。

村民们口中的喜事,就是绵延3公里的水泥路上56盏太阳能灯。前天晚上,56盏路灯完成最后调试。这意味着,夜幕下的垭口湾居民新村将如同白昼,村民们从此不再摸黑走夜路。

村民们的喜悦,2005年时也曾有过。那时候,当地一位叫陈兴安的外出务工老板捐给村里50万元修路,这条3公里乡村路取名兴安路。

此后,又有当地3名外出务工老板捐款8万余元修固兴安路。今年7月末,古林村村委会又出现一个要捐款的人。他叫李庭波,40岁,张口就要自掏腰包35万余元,给这条路安装太阳能路灯。两个月后,56盏太阳能灯齐刷刷地亮相兴安路。

古林村村委会主任黄继承统计,村里有1115户3900人,60%以上在外务工。通过来自家乡的电话,这些分散在天南海北的打工者们知道,他们牵挂的老人和孩子,今年不但能过上一个亮堂堂的国庆节,也能在今后每一个夜晚平安回家。

重庆晚报记者 郝瑶 首席记者 冉文 摄影报道

“你做的是好事 大家都会记着你的好”

在古林村,李庭波一家曾经是出了名的穷。李庭波初中没读完就辍学。“1993年,同村长辈带着我出去打工。”李庭波说,在建筑工地搬砖。

1996年,李庭波到湖北省学习水电安装,慢慢做到包工头。2008年,他在湖北开创自己的机电安装公司,从最初的3人,到如今员工20多人。

两只黑乎乎的手满是皱纹,右眼失明——62岁的左必华,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一个经受过生活艰辛的农村妇女。就是她,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儿子李庭波。

今年7月末,李庭波从湖北回老家休假,他把老母亲拉到一边问:“妈,你说我们村里的兴安路安上路灯好不好?”“当然好,村里老人多,之前还有个80多岁的老人走夜路摔跤。”左必华说。

“我捐钱安路灯怎么样?”李庭波这句话一出,左必华先是一愣,然后问:“这需要多少钱?”“大概算了算,35万元吧。”李庭波说。

听完这个数字,左必华沉默了很久。“这笔钱我和你爸爸一辈子都挣不来,你这35万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左必华说:“如果你想好了要做,我支持你,钱花了还可以赚,你做的是好事,大家都会记着你的好!”

“儿子能为大家出力 是给我们长脸”

这个想法,2005年兴安路修好时李庭波就有了。但是,当时他的生意处在生死边缘,实在无暇顾及。今年,李庭波机电安装的生意有了很大起色,他也接触到了太阳能灯。“这种灯不用电,我就想到给老家也装上。”李庭波说。

昨日,左必华告诉记者:“拿这笔钱安路灯,我们没得一点想要攀比的意思。陈兴安按辈分是他舅舅,以前他捐钱修路。现在我儿子也能为大家出力,是给我们长脸。”

昨日,记者联系上在云南省昆明市的陈兴安,他谢绝了采访,只是淡淡地说了句:“真没啥好说的,就是为大家做点事而已。”

“父老乡亲到我家道谢 大多数人说是好事就行”

8月实地测量,到厂里勘察太阳能路灯,最终李庭波决定订购56盏太阳能路灯,每盏亮度40瓦。

“这种路灯虽然每盏比用电的普通路灯贵2000元左右,但它的优势是节能,后期基本不用维护。”李庭波说,9月开始,他带着工人在兴安路挖坑。“越来越多的父老乡亲到我家道谢,我觉得,大多数人说这是好事就行了。”李庭波告诉记者。

陈小燕是李庭波老家的邻居。她说:“陈兴安和李庭波,他们都是尽力在帮大家解决困难。修了路,村里啥都方便了,有了路灯,老年人晚上10点多都能在村中心聊天,农户卖菜回家也不用担心走夜路摔倒了。”

立品与发财

兴安路是记者见过最干净的乡村路之一,偶尔地上有垃圾,村民会弯腰捡起来丢掉。爱护这条路,是所有村民默认的规则。

对于村里有人捐出这么多钱来修路、安路灯,村民们只有两个字:点赞!

对于富人,有人说是发财立品,富长良心,但对于已经富裕起来的李庭波来说,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世人一个道理:立品发财,良心如初。面对再艰难的困境,也要保持自己的初心。

感恩和诚信是这里的民风,它们才是今天这组故事生长的土壤。在时代齿轮中前进的小山村,用淳朴的民风滋养村民,而人们又用自己的方式去灌溉这里的土地。

我们希望,这样的故事能世世代代演绎下去。


CNENEWS最新文章